:::

想像一個具有進步精神的 傳播教育空間

最近看到一篇譯寫《紐約時報》的專欄文章〈大學欠民主一個保護學術勇氣的文化〉(《聯合報》,2021.10.23.),提到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校長丹尼爾斯在《大學欠民主什麼》一書中,主張大學應該盡全力成為社會流動與提升的通道、民主公民精神的教育者、事實與專業的管理者,以及「目標明確的多元主義」論壇(forum),作為容納不同想法的表達與論爭場域。

這些大學教育的價值或方向,不過是美國古典自由派學界的基本主張和精神,稱不上有何特別進步的看法。然而回過頭來看看臺灣目前的大學文化,離前述的某些精神也還有一段差距。我們的大學,被制約在教育部定期或不定期拋出的各種競爭型經費補助計畫下,以及對各類國際或國內大學排名的符咒與自我催眠下,每天無頭蒼蠅似的、缺乏方向感的瞎忙,沒有過勞得病或精神壓力出問題就算走運了,哪還有餘力理會大學教育的核心價值?

政大傳播學院在臺灣這種愈趨畸形、病態的大學文化裡,正在專注的討論規劃中的新院館,應該是一個怎樣概念的空間,裡面要放進什麼東西,來應對一個瞬息萬變的明日的傳播教學、研究與實踐?我很幸運地與幾位有精闢想法與奉獻熱誠的院內規劃小組的老師們,包括具建築背景、傳播新科技等專業知識的同仁,一起斷續討論了一年多,把一些核心的價值和理念發展出來,交予建築團隊落實到規劃設計案裡。這些想法還在修訂、調整與完備之中,尚不完全成熟,我仍願意將我們階段性的共識,分享給校內師生參考、指正。

除了滿足並整合傳院既有教研空間的基本需求,作為本質上高度跨領域、多樣性的專業學院,我們首先在乎的是,本院能夠更好的進行理念溝通、知識交流、人際互動的基本精神(畢竟這個學院的名字是communication),如何在新的院館設計中被創造或強化出來。同仁提出forum 的概念,指涉了此西文詞彙涵蓋的幾種意涵。在這個核心意涵下,一棟大學的建築不應該再設計成一種列寧式的、權力集中的空間規劃,或者像監獄囚室般一排排門窗深鎖、強化隔閡或疏離的功能性空間,而是要盡可能
展開空間的最大開放性。

開放性的空間設計概念,除了分散過去建築裡那種集中的、定於一的權力象徵意義,也同時要強調這個新空間的公共性。傳院未來的院館,希望在相當數量的一些空間,要對外開放、近用,無論展演空間、社區民眾近用的空間,或者公益團體可以定期合作使用的空間。國立大學的經費來自國家,即全體納稅人,我們沒有理由把所有的軟硬體資源深鎖,據為私有,尤其當這棟建築的經費將完全來自本院籌自民間的捐助。

公共性與民主精神的另一個重要內涵是,一棟學院的建築不僅只屬於學校和教授,也同時屬於學生。作為大學主體之一的學生,在過去的威權時代裡,只能在教室、寢室、學生餐廳和圖書館這幾個點之間往返移動,校園沒有什麼為學生設計的中途歇腳點,遑論聚談、討論、休憩的專屬開放空間。一個培養未來國家領導人才的大學校園,竟然沒有學生的位置與生活空間,這是怎樣一種功能導向、方便管理甚或「政治防範」的校園設計?規劃院館的老師們在乎學生的活動空間,將會要求建築設計團隊
把這些空間明確規劃出來。

傳院老師們對於未來教育空間的無私想像與執著理念,讓我敬佩之際,覺得作為傳院一員,有很大的驕傲感與歸屬感。我們不見得能順利募到這棟院館,這些賦形於建築設計的理念,何時能真正落實,我們現在不知道。但是出現與否,傳院同仁們以開放、包容的思考和心態所進行的溝通和相互欣賞的交流討論過程,也已經值得了。

傳播學院院長 郭力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