:::

永續城鄉》致力泰國穆斯林社群研究 陳韋辰分享田野調查成果

本報記者 花清荷

政大民族系博士班學生陳韋辰於2022年8月及2023年7至8月前往泰國曼谷廊祝縣(Nong Chok District,泰語: หนองจอก)為博士論文進行馬來裔穆斯林田野調查,並於去年12月在「川流.溯源USR X永續發展國際研討會」中分享豐碩田調成果,目前也正規劃於今年暑假再度前往泰國進行深入田調。

談起自己與泰國的淵源,陳韋辰分享,大學就讀政大民族系時,和系上教授一同研究中國的回族穆斯林,從此開啟自己對宗教研究的興趣,隨後,碩士論文便選擇臺灣一貫道為主題。而在田調過程中,因時常出入當代一貫道海外傳教的重要據點泰國,從此開啟他與這裡的緣分。碩士修畢,工作四年期間,陳韋辰也持續探索博士班研究方向,發現在大眾印象中為佛教國家的泰國,其實也有數量可觀的穆斯林信徒。然而,過去相關研究大多集中於歷史背景多舛的泰南地區,抑或是泰北的雲南裔穆斯林,對於位在泰國中部,分布於首都曼谷的穆斯林社群並沒有太多琢磨,這個發現也讓陳韋辰將位於曼谷、具有75%穆斯林人口的廊祝縣,作為博士論文即將發展的研究著力點。

對民族學研究而言,決定題目後的田野工作更是浩大工程。陳韋辰強調,當時的第一個接觸對象就是當地清真寺的伊瑪目(阿拉伯語:مامإ‎,直譯為教長)。「對一般人來說,如果是在公共場所遇到的人和你聊天,你反而不會有那麼多的戒心。 」在努力地頻繁接觸聯繫、建立關係後,陳韋辰也順利進入當地更為核心的穆斯林社群活動。舉例而言,他在獲得許可和邀請下,參與通常在私宅內舉行的蘇非派穆斯林宗教儀式「吃功德」(kinbun กินบุญ),主要目的為為死者祈禱、祝褔新生命及為病人祈福等,同時邀請眾多擊鼓人員到場,並在當中看見平常以泰語溝通的穆斯林,在儀式中也會吟唱馬來語歌謠和蘇非派詩歌,令陳韋辰看見文化交融的特殊景象。

除了具體的田野成果外,陳韋辰也在研究過程中漸漸找出藏在居民日常生活中的隱性重心。他提到,流經廊祝縣的空盛桑運河(Khlong Saen Saep,泰語:คลองแสนแสบ)和當地社群息息相關。「因為泰國過去沒有馬路,主要是靠船在通行,因此他們在講自己的生活時,總是離不開那條運河。」運河的重要性也顯現於命名上,當地有許多地方都以Khu (คู้)為地名,意指運河的彎曲。多項發現也協助陳韋辰更加聚焦自己的研究主題,目前主要以「運河對於社區重構的角色」以及「運河如何和社群記憶連結」為主要研究方向。

陳韋辰分享:「(田調)很有意思,比如說我在詢問的問題其實都很一般,但他們就會不停地透露出一些訊息給你。」他也補充,在民族學中有個不成文的規定,為了讓研究者完整經歷該地點的各項重大事件,每位博士生都必須在自己的田野地待滿一年。面對即將到來的長期蹲點,他也訂出未來希望著重的研究方向,包含運河與人的互動方式、不同信仰者、清真寺之間的互動關係,若還有餘裕,則希望對於泰國當局對廊祝縣的治理政策做深入探討,試圖以不同視角切入主題,獲得更加多元、豐富及全面的研究結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