:::

永續城鄉》日本加賀跨國實作 葉張霈從溫泉探討地方社群

本報記者 黃楷翔

「地方創生」政策在臺灣蔚為風潮,臺灣各城鎮運用當地文化特色,復興在地產業與生機。政大校內有眾多地方創生的課程與活動,其中「臺日地域翻轉研究與跨國協作」課程,除了學習針對臺灣原住民部落進行提案發想,修課同學更有機會前往日本加賀市進行海外實習。土地政策與環境規劃碩士生葉張霈,藉由研究桃園市復興區桂竹固碳,結合碳權議題,獲選至日本加賀兩週,在「加賀譯」夥伴協助下,更進一步觀摩日本在地社群運作模式,並於當地進行田野調查後,為地方量身設計一個專案。

日本加賀以高品質天然溫泉水極富盛名,因此原先就會與家人前往泡湯的葉張霈,選擇以溫泉作為專案主題進行田野調查,「好奇日本人這麼愛泡湯,湯治是否有科學根據?」葉張霈提及相傳「織田四天王」之一的明智光秀,在加賀溫泉泡湯休養十日後,身體恢復後再繼續打仗,以此故事為契機,葉張霈開始身體力行,嘗試連續泡湯一週,感受體態的變化外,同時亦觀察不同澡堂的溫泉文化。

在較為偏遠的山中溫泉一帶,葉張霈分享由於屋況偏老,居民家中幾乎都沒有澡堂,因此都得至溫泉澡堂洗澡,也因而出現佈告欄設立在澡堂的特殊景象,活動或政府通知相關訊息皆會張貼於澡堂;葉張霈亦實驗在不同時段泡湯,發現早上時有許多上班族會先至澡堂泡湯後再前去上班,「這是在臺灣比較少見的文化。」葉張霈藉每日在澡堂泡湯,結識不少在地居民,在專案發表時更準備家鄉花蓮七星潭的石頭,致贈給當地人做為信物,承諾若他們來臺灣遊玩,會完全義務地做在地嚮導,帶領他們體驗臺灣溫泉或道地生活,讓專案不止於發表結束,更持續延展、創造臺日社群連結。

談及臺日差異,「在日本已經不太談地方創生,比較常談實體社群連結。」葉張霈表示相比臺灣大部分的地方創生,會尋求補助計畫或有關鍵績效指標(KPI)壓力,在日本更重視執行力,運用個人魅力尋找資源,也相對發展較多非商業模式的計畫,重視人文歷史,「社群難的是如何讓大家有同質性?如何維持下去?這是在臺灣比較少做的事。」他也提到現今臺灣較少在沒有利益本質下,從事維繫社群的工作,實為經營在地組織的一大挑戰。

現今葉張霈也繼續與當地保持聯繫,協助加賀所在之石川縣規劃酒廠旅遊行程,經過海外實習的歷練後,汲取日本社群概念的不同之處,將養分回饋臺灣,致力於研究臺灣地熱,耕耘臺灣溫泉領域,若有意外或災難發生,期盼讓地熱等永續能源,可以建立起自給自足的系統,得以克服難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