:::

永續城鄉》推廣泰雅文化不遺餘力  田原以「獵人雜貨店」串聯烏來部落

本報記者 梁家柔

「我的安親班就是雜貨店!」從小生長在烏來區桶壁 (Tampya)部落的田原,回憶起外公外婆開的雜貨店,部落長輩總愛在此聊天喝酒,而孩子們下課後也會聚集在店裡,「裡面有著不同部落、家族的老人家,也是祖父母和孫子相處的空間。」因此,也讓田原對「雜貨店」有著特殊的情感。

長大後的田原,回到家鄉經營露營區,也開起了自己的「獵人雜貨店」。起初只是為供應營區旅客需求,後來客群漸廣,部落居民也會前來消費。再加上就讀政大土地政策與環境規劃碩士原住民專班後,讓田原接觸到了USR計畫,因而產生將雜貨店轉型的念頭,「就像是回到阿公那個年代的雜貨店,大家是共享這樣的一個場域。 」

「我希望對內可以串聯部落,並讓資源能共享。」田原提到,他曾經在雜貨店裡,為族人舉辦出嫁女兒的殺豬儀式,也曾舉辦狩獵、山林知識等講座。田原透過這些活動,讓部落裡的人們能分享自己的生活,也慢慢串聯起部落。而當有外部資源希望能挹注到部落時,也能透過雜貨店進行整合,並進一步共享,「這裡等於是一個媒介,讓資源能順利落實,真正幫助需要的人。」

在經營獵人雜貨店時,田原也接觸到許多有趣的客人,而近期令他最印象深刻的事,則是他為紐西蘭懷卡托大學的民族教育團,親自設計的文化體驗活動。在兩天一夜的時間裡,田原帶著他們走訪德拉楠、桶壁與烏來等部落,「這是一個跨部落的活動,所以其實雜貨店有些活動,是需要串聯烏來的不同部落。」

回溯當初就讀政大土地政策與環境規劃碩士原住民專班的契機,田原表示其實與重創家園的蘇迪勒風災有很大關係。 2015年強颱蘇迪勒侵臺,讓田原住了二十多年的家一夕間被沖毀,「有些部落的人會選擇賣土地,但我是沒有辦法選。」因此,讓他開始思考部落土地是否就只是一個價錢和數字,進而萌生報考與土地正義相關的碩士班。

除了經營雜貨店,田原也同時在部落中經營「大桶山泰雅藝術館」,以食農教育、水源文化導覽、狩獵文化體驗等,來延續並保存傳統,並同時推廣泰雅文化。「對我來說,整個部落、這裡的山林溪水都是我的藝術館。」田原期盼透過大桶山泰雅藝術館與雜貨店,傳承部落文化,並讓更多人能看見部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