:::

校史趣譚 「補破鍋」串起政大代代傳承

本報記者 陳家弘

走進行政大樓,首先映入眼簾的,是一幅偌大的陶壁作品。多色彩陶鑲嵌其上,成串的陶片緩緩一撇,在靜止的陶壁上增添律動之美。這件作品的名字、作者與來歷甚少有人知曉,就讓我們一同探索這面陶壁的奧秘。

長4.9公尺,寬3.81公尺的陶壁,其真正名稱叫做《傳承》,是1989年時,知名陶藝家、美濃窯創辦人朱邦雄,應當時政大校長張京育之邀,特地為即將落成的行政大樓創作的作品。《傳承》不僅是朱邦雄首度挑戰藝術陶壁的成果,更是國內第一座結合建築與大型藝術的作品,在公共藝術概念尚處萌芽期的時代,別具歷史意義。

要如何用陶壁作品傳遞「傳承」意象?從美濃窯網頁對《傳承》的介紹,以及過去《政大校訊》對朱邦雄的訪談,可以得知這面陶壁將「傳承」的理念,使用「補破鍋」的民俗形象予以呈現。

「補鍋」傳統出現甚早,從描繪宋代都市生活的《夢粱錄》、《武林舊事》等書中,即已出現對補鍋的記述。對生長在富裕社會的你我而言,將破掉的鍋子修補後再利用,可能是件難以想像的事。但在早年社會中,鍋碗瓢盆修修補補、一用再用,不僅反映當時物資稀缺,所有物品都需謹慎使用,更反映愛物惜物的節儉美德。

陶壁上一片接著一片的陶片,從上方向右下延伸,再往左下用力一撇,這充滿動感的畫面又與「補破鍋」、「傳承」有什麼關聯?過去的補鍋者常將補鍋用的鐵片,用繩子連成一串,不僅方便攜帶,輕輕一甩便發出清脆金屬聲響,通知左鄰右舍補鍋者來了,紛紛拿出家中需修補的鍋具,靜待補鍋者加熱熔爐,將成串鐵片取下若干加溫熔解,再細心地將破損的鍋具補上。

《傳承》的意象正是取自補鍋者攜帶的那串鐵片。一片片鐵片,象徵前人一代接一代的傳承,也象徵前人的智慧與經驗(鐵片),澆灌在後人(鍋)身上,形成新舊世代間的薪火相傳。

斗轉星移,《傳承》陶壁落腳行政大樓已30餘年,用它生動的意象,揭示著大學最重要的功能:將智慧代代相傳下去,培育更多優秀人才。哪天若有機會重返母校,不妨來趟行政大樓,靜心聆聽,補破鍋的鐵片所敲響傳承之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