:::

先啟航,再定向 林紀良的人生旅程解方

文學院訊

波瀾頻起是人生常態,如何找尋方向,使自己不隨波逐流,逐漸成為現代人難以避免的課題。面對這樣的大哉問,校友林紀良認為最重要的,是「保持開放的心態」。

2023年,自中文系畢業恰滿30週年的林紀良,在文學院邀請下,以「百年樓到慕尼黑:從一個文學青年到德國百年照明品牌全球CEO的奇幻旅程」為題,分享自己人生旅程。從嘉義水上的庄腳囝仔,到跨國CEO,他毫不設限,不斷地摸索與學習。一路走來,「先學了再說」,早已成為他倚靠的準則。

1989年林紀良剛上大學,時局動盪,甫解嚴的社會氛圍與現今大不相同。正因為身處那樣的年代,他更深刻地感受到,每一代都有每一代獨有的經歷,而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。正因為人人的生命歷程都不同,才更應該要找尋屬於自己的追求。

最初也沒有明確的方向,林紀良只是保持著開放的心態,盡力接觸各種學習機會。大學期間,因為對系學會產生歸屬感,從被帶領的角色轉變為主辦活動,只為了讓學弟妹產生同樣的感受。他不僅帶領中文系啦啦隊第一次拿到冠軍,也為了旁聽《詩經》和《楚辭》,坐了五個多小時的車到清大。

「不知道自己要什麼沒關係,只要有機會就去嘗試。」林紀良表示,大學是學習資源相當豐富的環境,只要找到喜歡的老師和學長姐,並進一步認識他們,向他們請教,就能開拓視野,獲得許多寶貴經驗。修習尉天驄老師的「近代主義思潮」課程,甚至到老師經營的帕米爾書店看當時的「禁書」,也讓他有豁然開朗之感。探索過後的成果,會化成養分,如果一時之間未能感受到差異,也不必太苛求自己,「至少你努力過了,那就好了。」

身處外島的軍旅生活看似貧瘠乏味,善於學習的林紀良還是從中汲得養分。當時的「精進士官制度」下,他所習得的「指揮通訊與聯絡」,成為往後與合作單位聯繫溝通的助力,而「政治作戰與後勤支援」,則使他懂得如何激勵團隊士氣。

退役後,林紀良進了誠品工作。雖然喜歡那樣的氛圍與環境,也有了廣泛學習的機會,但公司難免有其框架限制。於是他一轉念,進了舅舅的企業東貝光電,協助管理自己一無所知的工廠。缺什麼就補什麼,他學起了經營管理,也開始接觸供應鏈管理與照明相關技術。從課長、代理經理、中國廠長,到創立南靖光電,他逐漸馳名於照明業,甚至被中國照明界第一大廠「木林森」延攬,更協助公司購入歐司朗(OSRAM)拆售的通用照明部門,用一年多時光,將其轉虧為盈。

林紀良坦言,曾經自己也不知道如今會走到這裡。他笑稱自己是勞碌命,不覺得自己只是坐在那裡,就能等來別人給的答案。最後,他以蔣捷的〈虞美人.聽雨〉分享心境:同樣是聽雨,不同的人生階段會有不同感受,因此需要持續重整自己的生命經驗。他又以蘇東坡的〈觀潮〉勉勵在場學弟妹:與其遠觀幻想,不如親身體驗。畢竟「你的旅程,由你來定義。」